返回列表 发帖

转帖——笔记本硬盘发展回顾(不知论坛有没有发过)

笔记本硬盘,这一看似传统的存储设备实则充满了变革。应用于追求移动性的笔记本电脑,苛刻要求决定了它必将集该领域的领先技术于一身。目前该领域主流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未来又将沿着怎样的轨迹前行?让我们一同翻开笔记本硬盘的技术路线图。追本溯源
  时间回放到1985年,东芝推出了一款整合了主机和显示器的产品T1100,它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台笔记本电脑。虽然那一年距台式机硬盘出现已有30多年,但这台笔记本电脑并没有配置硬盘,仅内置了256KB内存。当时运行DOS已是非常“奢侈”的选择,还没有人奢望使用笔记本硬盘。
  成型:史前大战
  进入90年代后,IBM推出的286  
    笔记本电脑第一次采用了硬盘,容量只有42MB,转速只有2400rpm(注:rpm为硬盘内电机主轴每分钟的旋转次数,转速越高内部传输速率越大),传输总线也是特别定制的。我们从现有资料中已很难考证其性能表现,这款笔记本硬盘的产量非常小,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民用产品。有观点认为,1992年AST推出的386笔记本中所配备的270MB硬盘是第一款笔记本电脑硬盘。它采用PIO-0传输模式,转速提高到了3900rpm,和现在仍在使用的4200rpm产品差距不大。PIO-0传输模式可以提供3.3MB/s带宽,这对于270MB的硬盘来说已是相当富裕。
  386笔记本电脑的技术之战远比现在激烈得多。当年,IBM、东芝等厂商推出的产品通过配备EIDE适配卡,将PIO传输模式提高到16MB/s。更重要的是,此时硬盘容量突破了固有的504MB限制,主流笔记本硬盘容量为270MB~800MB,3900rpm转速以及256KB缓存成为绝对标配,这被业界公认为第一代笔记本电脑硬盘的正式成型。在1997年到2000年这段时间内,笔记本硬盘进入了容量飞跃的高速发展期,10GB容量为这一时代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表观:轻薄之变:
  在硬盘规格中,厚度和体积是直接影响笔记本电脑能否更轻薄的重要因素。笔记本硬盘尺寸规格主要是2.5英寸和1.8英寸,四种规格分别为17.5mm(2.5英寸)、12.5mm(2.5英寸)、9.5mm(2.5英寸)和5mm左右的1.8英寸硬盘。第一代笔记本硬盘的17.5mm(2.5英寸)笔记本硬盘不仅体积大,而且发热量和噪音控制也不理想;几乎同时出现的12.5mm产品尽管降低了厚度,并提高了转速,但也与17.5mm产品一样,在2002年基本被淘汰,各大硬盘厂商彻底主攻9.5mm的2.5英寸硬盘和1.8英寸笔记本硬盘。
  笔记本硬盘的体积缩小需要厂商付出极大努力,这对磁头技术以及盘片存储密度提出了苛刻要求。在东芝在2002年初推出1.8英寸笔记本硬盘并普及之后,超薄笔记本电脑的发展之路才被铺平。2005年,日立推出了1英寸微硬盘Microdrive,更是让超轻薄笔记本电脑如鱼得水。
  如同台式机硬盘一样,笔记本硬盘的接口发展也非常平稳。最初的笔记本硬盘就采用ATA局部总线,只不过接口形式和现在的44pin IDE有些区别,当时的笔记本电脑并不讲究统一设计,笔记本厂商多是根据自己的接口定义来设计。到了386时代之后,44pin IDE接口逐渐被接受,并沿用数年。
  直到东芝在2002年推出1.8英寸的笔记本硬盘,其接口才有了首次改变,但也仅仅停留在外表之上。东芝的1.8英寸笔记本硬盘采用母头接口,实际总线依然是ATA,和以前的44pin IDE没有本质区别;随后日立推出的1.8英寸笔记本硬盘还是改用传统44pin IDE接口,并因更好的通用性很受笔记本厂商欢迎。
  虽说在接口形式上鲜有改变,但笔记本接口的带宽还是逐年提高。从PIO-0到ATA100。接口带宽的增长显而易见,足足提高了30倍。进入2004年之后,串行传输潮流终于带领笔记本硬盘全面投入SATA接口的怀抱,此时和台式机硬盘的接口彻底统一。  
  技术:破茧成蝶
  磁头技术在笔记本硬盘更新换代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磁头技术越先进,硬盘的单碟容量就可以做得越高。1994年,IBM将MR磁阻磁头技术应用于2.5英寸的笔记本硬盘中,这项技术很快得到了普及,这令笔记本硬盘容量轻松突破1GB,随后便是一路高歌猛进。如今,笔记本硬盘使用的已是GMR巨磁阻磁头,能实现更高的存储密度,最大实现了250GB容量。
  电机及基本结构改进也是值得关注的重点。硬盘无法实现高转速就意味着读写速度大受影响,从前的低转速主要是受到电机技术的限制。1996年推出的FDB流体动态轴承电机就是在笔记本硬盘发展史中抹下浓重一笔的一项技术,现在发展到了第三代FDBⅢ,它是轴承电机使用黏膜液油轴承,以油膜代替滚珠,对于降低噪音和功耗,提高抗震能力都有很大贡献。这项技术直接影响的就是硬盘主轴的转速提高,进而决定了更短的硬盘寻道时间。笔记本硬盘转速由最初的2400rpm发展到如今的7200rpm,性能跃升显而易见。
  不可忽视的是,当笔记本硬盘转速提高之后,其磁头安装位置也开始悄然改变。在800MB容量为主流的时代,笔记本硬盘的损坏率较高,最根本的原因便是没有起落架供磁头停靠。在传统台式机硬盘中,磁头不工作时有专供停靠区,可笔记本硬盘因空间狭小简化了这一设计,造成高转速刚刚启动时容易出现偏差而划伤盘片。
  1997年,这一问题被几大硬盘厂商同时发现,并从技术上进行解决,硬盘不工作时,磁头远离盘片,不会出现由于震动而划伤盘片的现象。现在,笔记本硬盘的磁头起落架已经设计得非常精巧,这也是目前其稳定性明显优于旧有产品的主要原因之一。

看得我眼花。。。。

TOP

不错不错
学习了,好多都不知道啊

TOP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TOP

不错,帮你顶

TOP

让我们大家,再一次的了解历史~
ThinkPad T420s
>Intel i7 -2640M
>8G DDR3 Memory
>160G SSD + HDD Bracket(320G)
>NVADIA NVS4200M 1G + Intel HD Graphics
>WiFi + Bluetooth + Camera + FPR
>Windows 7 64bit

TOP

不错,感谢楼主分享,学习了
因梦想而伟大,因行动而成功

TOP

比较详细
<font size="3"><strong>
所有品牌的本本里面我最爱ThinkPad
但是我并不会强迫他人最爱ThinkPad
同时谁也不能强迫我不最爱ThinkPad

TOP

了解一下的了。

TOP

支持了,不错

TOP

返回列表